近期有客戶留言想全面了解下國產直讀光譜儀器,因此在查閱資料后為大家進行這方面的介紹。國產光譜分析技術在近年發展非常快速,現在已經慢慢能夠滿足國內大部分市場,并且光譜技術在多年的發展研發的過程中也漸漸發展成熟,如5代光譜儀經過5次技術改革,誤差僅在0.03及以下,甚至出口國外。因此很多廠家開始考慮使用國產直讀光譜儀,學校科研也開始陸續采購國產直讀光譜儀。并且這幾年國家對環保把控嚴格,而這項光譜檢測技術沒有污染,并且可以幫助檢測污染和廢棄物,一些回收公司中直讀光譜儀漸漸流行起來。
你知道嗎?光譜技術來源于17世紀,1666年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進行了光的色散實驗。他在暗室中引入一束太陽光,讓它通過棱鏡,在棱鏡后面的白屏上,看到了紅、橙、黃、綠、蘭、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分散在不同位置上即形成一道彩虹。這種現象叫作光譜。這個實驗就是光譜的起源,自牛頓以后,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里就不得不補充下其實光譜儀的原理中最重要的光譜是怎么被發現的,在牛頓前其實已經有所發現。直到1859年克希霍夫和本生為了研究金屬材料的光譜特性,自行設計研發了一種完善的分光裝置,而這個分光裝置就是世界上首臺實用的光譜儀器,其可以研究電火花中各種金屬的譜線等,因此建立了光譜分析的基礎。而到了1882年,羅蘭也緊跟著發明了一款凹面光柵,于是光譜儀器又迎來技術上的升級,即是把劃痕直接刻在凹球面上。凹面光柵實際上是光學儀器成象系統元件的合為一體的高效元件,它解決了當時棱鏡光譜儀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難。凹面光柵的問世不僅簡化了光譜儀器的結構,而且還提高了它的性能。5代國產全譜直讀光譜儀能夠檢測誤差減低至0.03及以下,是因為采用德國蔡司光柵,光柵性能更卓越。
后期波耳的理論的出現,在直讀光譜儀中起了作用,其對光譜的激發過程、光譜線強度等提出比較滿意的解釋。從測定光譜線的絕對強度轉到測量譜線的相對強度的應用,使光譜分析方法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量分析創造基礎。從而使光譜分析方法逐漸走出實驗室,在工業部門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到1928年時期以后,由于光譜分析成了工業的分析方法,光譜儀器得到迅速的發展,一方面改善激發光源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提高光譜儀器本身性能。六十年代光電直讀光譜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始迅速發展,1964年ARL公司展示一套數字計算和控制讀出系統。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小型化及微處理機的出現和普及,成本降低等原因、于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光譜儀器幾乎100%地采用計算機控制,這不僅提高了分析精度和速度,而且對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實現自動化控制。而這些也是早期5代光譜分析儀設計的參考。
而從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鑄造行業開始引進光電直讀光譜儀作為熔煉過程中化學成份控制的分析手段,并逐步取代了我國傳統的濕法化學分析法,至今已發展到中小企業也逐步采用光譜法配合作爐前分析,這是鑄造行業對質量控制要求越來越嚴的發展的必分析精度和速度,而且對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實現自動化控制。以上就是對于國產光電直讀光譜儀的介紹,企業也可進一步咨詢光譜分析儀及手持式光譜分析儀相關材料檢測的其他相關問題,工程師24小時在線為您1V1解答。